正是这种一阴一阳之谓道和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辩证法到了黑格尔那里发展到了顶峰。
在此意义下,尽管范畴保证了科学的可能,但它本身并非实法,而只是假法。彼亦待此或余法故,亦应说此或余法与彼作因。
质言之,一个方面,因果范畴依事物间的相互关系而有,即因果关系有客观的基础。若无识,便不会有境,因为境识俱起。[34]说一物为有,是指该物具有某种相用:所谓相,指事物的形相,包括自相与共相。所谓相近,指二者涵有变化之可能[43]。他说:先天的理性的活动力,本不可否认,他当然是明智的功能,没有他,不会成功知识,……若把我们的日常经验剥夺得干干净净,空剩下先天的理性的活动力,看他会发生知识否?……在理论上,经验似应分能所(能经验的,可说即理性的活动力。
今此所欲略明者,只是物所具有的若干基则,为一切科学知识所发现之法则或律则之所待以成立,实即吾人对于物的知识之所由可能之客观基础。他说:有物有则,此吾古诗之明训也。可传而不可授,可得而不可见。
当然,应该指出,道家之道是一种纯粹的本然、自然,而朱熹的理的内涵主要是伦理道德:其造化发育,品物散殊,莫不各有固然之理,而其最大者则仁义礼智之性。庄子在这里,既说明了道无所不在,又说明了不同的人、不同的物得到它,效用或显示出来的性质并不相同,也就是说,同一的道在不同的具体的人、物那里,其存在和表现的情况并不完全相同。如鱼在水,始生之初,便习江湖,不假教令。按照朱熹的话来说,就是有体而无用。
关键词:朱熹、道家、道教、理一分殊 程朱理一分殊的观点,一般认为是来源于佛教。张载的《西铭》的思想核心民,吾同胞。
予应之曰:庄生知天子与我皆天之所子,而不知其适庶少长之别。15、 王夫之,《尚书引义》。[35]这意思是说,道家尊天而忽视了人,天之下,人与万物都平等,这就只知道理一而不知道分殊,或者说,因为认识到理一而内直,就把分殊当作不得已而表面上曲从它,心里仍然是想着超脱于世外,没有从天理的高度认识伦理道德的存在是必然的,遵循它是当然的,并应该做到自然而然。而华原宗的一则指个别,万指全体。
其实,这二者有质的不同。这已经触及到了理一分殊的实质,即一理与万理的关系。宗子之云,殆即庄子所谓知天子与我皆天之所子者。所以,可以断言,朱熹理一分殊的思想,道家是一个重要渊源。
太极既内在地具有生成的功能,即道教经典《英真君丹诀》所说的阴阳造化机,是宇宙的本源,同时又是万物的本体。[32]这里表面上是批判道家、道教,但批判的焦点是在道家、道教只理会一不理会万事,说白了是没有践行儒家伦理纲常,并没有否定道家、道教理一分殊的思想。
20、 《抱朴子·辩问》。17、 《朱子语类》卷94。
其张之如三纲,其纪之如五常,盖皆此理之流行,无所适而不在。依道而行,行住起卧,语嘿食息,皆合真理。及散在江湖,则随处而见,不可谓月已分也。他有一个辩解说:客因有问者曰,太极之论则闻之矣。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吸收其它学派的东西,尤其是形而上的体的方面,加以改造后提升儒家哲学的思辩水平,并与儒家的人伦礼法之用结合起来,是宋明理学家的一般特点,朱熹也不例外。其实,他也用它来表达本源论的思想。
28、 《朱熹集》卷63,《答余正甫》。王夫之指出,倒是老子所说的天地不仁,万物为刍狗之义更加恰当。
[22] 周敦颐在阐释他来源于道教的《太极图》时说:二气五行,化生万物,五殊二实,二本则一,是万是一,一实万分,万一各正,大小有定。16、 《孟子字义疏证·卷上·理》。
33、 《朱子语类》卷94,第2374页。25、 《易说·系辞下》。
朱熹理一分殊的思想与道家、道教的渊源关系,是他自己都承认的。……傅说得之,以相武丁,奄有天下。物物各有理,总只是一个理。而且,张载的思想本也主要来源于道家、道教。
此外还有清之圣、和之圣等等,此则圣道可分之明证也[20]。自下推而上去,五行只是二气,二气又只是一理。
12、 《庄子·齐物论》。张载的气本体论的思想来源于庄子。
[33]太极,就是万物的本源。[4]显然,吾道一以贯之对于朱熹来说,就是天理一以贯之。
见得透彻后,都是天理。进入专题: 朱熹 理一分殊 道家 道教 道学 。另一方面,道自本自根,自古以固存[9],道通为一[10]。[13]这是把来源于《庄子》的东西与儒家伦理纲常结合起来。
如果说,用理一分殊来表达本体论是从横的方面两来说,即月映万川的话,那么,用它来表达本源论则是从纵的方面来说,即一种万实,也就是基因的遗传表达。一实万分,万一各正,大小有定。
那一件不是天理中出来。[19]道教方面,葛洪在《抱朴子》中说过,孔子三千弟子中的七十二贤士各得圣人之一体,有善图画之过人者,是画圣。
朱熹解释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是说:蓋为道理出来处,只是一源。他的圣道可分的思想已经鲜明地体现了理一分殊的思想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